最新消息,2021年1-2月我國工業機器人累計產量4.54萬臺(套),較2019、2020年分別增長126.7%、117.6%,繼續延續去年的高速增長勢頭。
2020年,即便受新冠疫情影響,全年工業機器人產量仍創歷史新高,以19.1%的同比增速錄得23.7萬臺(套)。
得益于疫情刺激,制造業長期被人為壓制的升級轉型需求得到釋放,加上當下用工難問題凸顯,借助國家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戰略契機,工業機器人迎來來了大爆發機遇,3C、汽車、光伏等下游機器人應用產業的持續景氣,促進了工業機器人的應用。行業內人士也對工業機器人發展前景一片看好。
圖片來源:OFweek維科網
值得一提的是,新的機遇,正在催生產業新變局,除了國產替代,還有就是頭部企業正在加速換位。根據MIR睿工業統計,2019年中國市場市占率最高的3家企業分別是發那科(12%)、ABB(11%)和安川電機(8%),此時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差距很小。
但MIR最新市占率統計發現,排名第一的仍是發那科,不過其市占率已經從12%提升至14%,領先第二名超4個百分點,頭部優勢得到加強。2019年市占率排名第二的ABB卻未能守住固有優勢,2020年排名跌到了第三,市占率也跌到了8.9%;而不在“四大家族”之列的愛普生卻取而代之,以9.53%市占率位列第二。
再回到國產替代。本土品牌均在努力成長,但擴產規模相對“四大家族”來說,增幅比例不大,如庫卡,僅佛山基地就有7.5萬臺(套)的產能逐漸釋放;ABB又在上海巨資新建三期項目;安川電機的常州萬臺規模工廠也進入施工階段;ABB上海工廠也將于今年投入生產。
反觀國產品牌,實力仍偏弱,擴產規模多為千臺級別,新時達旗下的佛山萬臺產能大廠(眾為興)、上海萬臺產能大廠雖已進入實質階段,但產能仍未釋放。整體來看,相比國際品牌動輒數萬臺(套)的擴產規模,本土企業擴產幅度較小。
另外,隨著集成性質機器人企業的逐漸被淘汰,本土具備本體及核心器件研發的工業機器人企業已不多,也降低了本土企業的市占率。根據行業分析,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的國產化率僅為39%,距離原計劃的到2020年達到50%的目標尚遠,面對計劃的到2025年國產化率達到70%的目標,各企業仍需持續努力,尤其是在核心器件的研發上。
說明:本文轉自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